馮滿天+ 查看更多
馮滿天
+ 查看更多
+ 查看更多
+ 查看更多
馮滿天+ 查看更多
馮滿天
+ 查看更多
“非琴不是箏,初聞滿座驚。”這句詩是描述阮的創始者、魏晉“竹林七賢”之一阮咸彈奏的音色。在很多地方阮又叫阮咸,就是直接套用了阮咸的名字來稱呼這種古老樂器。
馮滿天反復調研發現,當代民族樂隊中盡管有阮樂器的編制,但這并非古阮。“他們參照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代阮咸樣式制阮,卻把琴板上的花紋誤認為鏤空,可真正的中國古樂器是從來不在琴板上開口的。”這些鏤空,反而把古阮的音色和音量限制了。從1993年起,馮滿天便一頭扎進阮的世界,去尋找古阮真正的音色,他也有了“阮癡”的名號。
馮滿天尋訪了許多制阮琴師,但結果讓他失望。“中國的民族樂器制作水平還處于農業社會。做琴師傅都不懂彈琴,而彈琴的人又不會做樂器,不像西方工藝進化很完善。西方制琴師都必須是彈琴的人,對演奏有切身體會。”不甘失落的馮滿天決定自己動手制琴。他翻書學習,拆琴觀察,又去探訪西方做提琴、吉他的琴師。為了去掉琴板上的音孔,馮滿天足足琢磨了七八年。雖然音孔去掉很簡單,但要保留音量是個難點,最后他從石子入水瞬間找到靈感,在琴側開了個小孔,找回音色的同時又保持了音量。
最終在《出彩中國人》舞臺上呈現的這把“仿唐隱孔中阮”誕生了,而在它之前,馮滿天耗費了47把失敗品的代價。他將家中積攢的錢都花在制琴上,為此沒少得罪家人。馮滿天承認,在阮的世界里,自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洗腦的狀態。“只要街上看見人背著阮,我就會跟著人家問,看看別人的琴。只要有外國人買阮,我都會非常好奇地跟人家解釋,凡是一切跟阮有關的都令我著迷,我就是為這事癡狂。”馮滿天說。
?分享到: